在西南财经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重磅推出“中国家庭金融研究”系列最新力作——《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第六轮)研究报告》。该书延续了作者团队严谨的学术传统,基于第六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深入细致地描述、分析了中国家庭的各项经济与金融决策行为。该书的出版对指导个人经济金融行为、金融机构产品设计,开展学术研究、政策制定,服务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第六轮)研究报告》
出版年月:2025-5
一
学术传承
作为见证中国家庭财富变迁的“时代影像志”,“中国家庭金融研究”系列研究成果已形成显著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4)》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国家庭金融研究(2018)》获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中国家庭金融研究(2020)》获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2023年“四川好书”
二
主要内容
该书对家庭住房资产、金融财富、负债和信贷约束、收入、消费、社会保障与保险、代际转移支付、人口特征和就业以及支付习惯等进行系统分析,对家庭经济、金融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刻画,不仅客观呈现了部分关键指标的变化轨迹,更从微观视角揭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总体设计,包括抽样方法、数据采集过程、质量控制及调查质量表现;第二章分析家庭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户籍及人口流动情况、就业及收入状况;第三章描述家庭的总资产规模、净财富分布及资产结构特征;第四章聚焦于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详细分析农业和工商业经营的参与情况、经营投入及经营效益等;第五章研究家庭的住房资产状况,包括住房资产配置、居住情况、住房消费特点、小产权房问题,以及房产在家庭总财富配置中的重要角色;第六章关注汽车、耐用品等其他非金融资产的配置及价值;第七章探讨家庭的金融资产持有与配置,涉及银行存款、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种类;第八章研究家庭的负债行为,分析总体负债情况、不同负债渠道及其规模、不同用途信贷的获得和需求情况,以及家庭的债务风险;第九章探讨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展示总收入、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保险支出的详细情况;第十章分析家庭成员在社会保障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及商业保险参与方面的现状与特征。
三
作者团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团队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人文社科类首批创新引智基地之一,入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心团队已完成七轮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建成了高质量中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库。另设计并组织实施中国小微企业调查和中国基层治理调查,以及“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和“青少年教育计划”田野实验,推动数据库建设向多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学术研究、政府决策提供优质的数据公共产品。截至目前,中心累计吸引了超2万人次学生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前六轮数据累计样本量超过 17 万,分布于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0 多个区(县)、1400 多个社区(村),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非官方家庭资产类抽样调查项目。这种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不仅填补了我国家庭金融研究领域的数据空白,更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成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价值,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多次被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采纳,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单位感谢信。
四
现实意义
对学术研究的贡献:建立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金融微观数据库,为相关领域实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创新了大型社会抽样调查的方法体系,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对政策制定的价值: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依据、助力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支持金融监管政策完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对金融实践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深度理解客户真实需求、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方向、支持风险管理决策。
对普通家庭的影响:帮助其了解财富分布状况、优化资产配置决策与计划、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家庭金融研究”系列图书作为见证中国家庭财富变迁的权威著作,不仅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家庭经济状况的历史性变革,更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在百年校庆之际,《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第六轮)研究报告》的出版是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学校支持下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学者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实践。